伊米爾誕生在遙遠、遙遠的古代
 那時無砂、無海,亦無冰冷的浪花
 在他之前,沒有大地,也沒有頭頂上的穹蒼
 只有那張開大口的深淵,將黑暗吞噬殆盡
 連一根青草也沒有

 ──錄自《舊艾達》(The Elder Edda)費爾的預言。


 文/銀色快手 《世界妖怪事典》推薦序

 不論是古老的神話或民間傳說,老祖宗都是以詩歌吟唱的方式進行口語傳播。還記得我唸辭修高中的時候,在圖書館裡找到一本陳克華的科幻詩集《星球記事》(元尊文化),詩句裡除了波瀾壯闊的星戰場景之外,也援引許多北歐神話的典故再創新境,後來又迷上藤島康介的漫畫《幸運女神》,想知道那些登場人物的設定和背景,才開始大肆搜括包括北歐神話、希臘神話的相關書籍。像是本文一開頭摘錄的這段古冰島語詩句中的伊米爾(Ymir),他是北歐神話天地創始的第一位巨人,身體由冰與火所組成,也是霜巨人的父親。天神奧丁和他的兄弟設計殺害伊米爾,並用他的屍體創造了世界。像這樣由巨人族、矮人族和精靈族構成的神話世界觀,深深地影響著後世的傳奇與奇幻文學。

 本書收錄了妖怪漫畫宗師水木茂先生精心手繪的插圖,搭配精采的解說文字,妖怪難以捉摸的形象活靈活現躍然於紙上。包括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奇幻種族與奇幻生物,無論是上述的矮人族、精靈族、妖精族、龍族以及半人馬族,或是獅鷲、狼人、吸血鬼、食人妖……等等,它們都是活躍在幻想世界中的原住民,也是現代奇幻文學、電玩遊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構成元素。

怪物形成的背景因素與神話結構

 來自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地數量驚人的妖怪,真是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給。我翻開書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企圖拼湊出一幅泛靈信仰(即相信萬物皆有靈魂,是一種尊重生命、敬畏神靈的宗教觀)的世界地圖,你會發現許多妖怪源自山林河海湖泊,在早期先民們(接近水源地所孕育的大河民族)的農耕文化世界觀,自有一套公式可循,那就是〈大地-肉體-靈魂-生與死〉由這些形成世界的圖象,進而內化到人們的心中,就好像中國以五行來看待萬物消長,而人的身體五臟六腑也運用五行來說明內部的運作與調和;靈魂離開了身體,必須入土為安。在這個秩序裡,大地佔了極重要的角色,就好像希臘神話裡的大地之母蓋婭是孕育萬物的女神,而中國的女媧,也是以泥土造人,以泥土補天。萬物皆植根於大地。

 然而狩獵文化/畜牧文化所滋養的民族,他們基本的自然/世界觀又是如何呢?是以(大地-肉體-靈魂)作基礎,進一步採用〈森林-海洋-天空以及星辰-動物-力量〉建構的公式,更擴大了農耕文化的視野。如果我們把世界觀和神話擺在一起,就會發現它們的一致性,足見怪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井村君江的妖精學分類法

 古代印度將地水風火作為構成世界的四大元素(Elemental),後來也被西洋的占星術、鍊金術借來作為理論的依據,這部分正好和東方的五行思想形成對照。

 北歐神話中的四大元素(精靈)分別為:

 火元素-沙羅曼蛇 Salamander(拉丁語:火蜥蜴、蠑螈)
 水元素-溫黛妮 Undine(拉丁語:波浪)
 風元素-西芙Sylph(拉丁語:樹木)
 土元素矮靈族 Gnomes(拉丁語:居住於地底的人)

 其中水元素是以美少女的形象出現,後來就變成像麗芙泰勒所飾演的精靈(Elf)一類的生物了,擁有尖長耳朵,飄逸的長髮,美麗代言人。風元素則是那種瘦小、輕盈、背後長著翅膀,如姆指般大的的妖精。

 妖精並不是單純而空洞的想像中產物,如果透過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來追溯其淵源,自然會明白它是在過去人們經過長時間培育起來的文化習俗,並和生活周遭的風土民情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本書多處提及英國民間傳說中的妖精,大多來自居爾特民族豐富的想像力,根據井村君江的《妖精學入門》列舉出六個起源,分成六大類:1.四大元素的精靈(地水風火)2.自然的擬人化3.被降格的古代神4.史前時代的魂靈、土地之靈(棲息在遺跡、文明廢墟)5.墮落天使(即惡魔)6.死者的靈魂。如此一來,我們發現到(東方妖怪─西方妖精)已囊括全球所有幻想生物的系譜,想要深入了解妖怪/妖精們的世界,從水木茂的妖怪事典入手,應該能夠在心中描繪出一個概略的輪廓吧。

致力於創造妖怪生物多樣性

 水木茂年輕時曾說希望有生之年能蒐集到一千隻妖怪,如今這個目標已經達成了,根據水木茂官方網站世界妖怪遺產所記錄的最新資料,水木大師目前蒐集到的妖怪數目多達一千八百多種,已屆鶴髮之齡的他,如今依然持續不懈探索世界各地的妖怪,其目的就是創造妖怪生物的多樣性,讓讀者有機會認識到更多妖怪家族的成員。近年來,國內學界積極提倡的所謂「生物多樣性」復育計畫,正符合水木茂上述的理念。

 簡單來說「生物多樣性」(Biodeversity)包含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多樣性三種層次。影響生物多樣性的變因,最重要的是生物因子:如物種的播遷能力、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以上摘自沈聖峰「何謂生物多樣性」一文)

 如此的生態觀察不僅可以視為保護地球生態的一種手段,我認為亦能應用在奇幻類型文學的創作與研究,像是取材北歐神話、居爾特傳說,魔戒三部曲 ( The Trilogy of the Ring )的設定裡,托爾金認為奇幻種族正漸漸滅絕,人類取而代之。那是一個關鍵的時刻,虛構的中土世界正好介於神話時代和歷史時代的過渡期,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各個奇幻種族為了爭奪生存的空間,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為止,那種危機四伏、戰事一觸即發的緊張態勢,隨著劇情的推演,賦予奇幻文學熱血澎湃的生命力。

 奇幻種族和奇幻生物的差異性,考量的因為不只是生理上的特質而已,而是在於群體之中的總人口數。(引自《奇幻文學寫作的10堂課》奇幻基地)從這句話來看,罕見的尚未定名的珍禽異獸,很容易被認定為幻想的生物,那是因為人們對於它們的存在與否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當然更不可能將它們視為單一的種族。從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考角度來看,這些生物不是瀕臨絕種,就是受到生存環境嚴苛的考驗,要存活下來已經不簡單了,想要大量繁衍後代更是難上加難。構成種族的要件不在於是否擁有類人外型,只要數量夠多,有組織的群居在一塊,從事社會性的交流與活動,便足以稱之為「種族」。

 因為有不同的種族,所以才能學習到各種「種族」的優劣性,比較出人類究竟要變成怎樣才是完美,有時候基因上的缺陷,或許會降低生存的競爭力,但過度追求完美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後遺症。這些存在於奇幻世界的種族,或許正是人類在自然界當中理想化的生命型態吧,然而,人類就是集合許多種族的特質所構成的生物。如果,太過於踰越了上帝設定好的生命系統,就有可能像電影《攔截人魔島》──改編自英國科幻作家H.G.的作品他把人與獸的基因結合,衍生出人不像人、獸不像獸的怪物,最後被生化科技反撲,自食惡果。

對自然萬物應抱持謙卑學習的態度

 水木茂認為從前的世界由於知識不夠普及,科學不夠發達,加上各地人煙稀少,不時有毒蛇猛獸的生存威脅,或是部族之間的戰爭,景象一片荒涼,所以彷彿到處都有妖怪似的。經過一段漫長的歲月,等到宗教勢力出現時,這些妖怪就急遽減少。到了近代。因為人類的知識爆炸、科學昌明,世界的妖怪,幾乎完全「消失」了。人們都認為「科學萬能」,於是用科學的方法,解析從前人們傳說的鬼怪、幽靈……,這時它們彷彿都成為煽惑民心的東西,因為根本沒有人相信這種東西的存在。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宇宙的奧祕何等深廣,以人類的科學能力,也只能探知它的幾億分之一罷了。比方說,即使耗費幾百年的時間也抵達不了遙遠的銀河系彼端,在未知且不可知的世界裏,我們人類只能以「空思冥想」的方式來詮釋各種的傳說。其它像是對「死後的世界」、「妖怪的世界」都應該應抱持謙卑學習的態度,不能僅以「科學」的觀點加以解釋。

 記得有一回去京都,我和幾位朋友在一間古色古香的茶室裡談天,其中一位日本朋友聊起他的兒時回憶:「每年到了暑假,就會住在鄉下的爺爺家,那裡的田舍位於僻靜的山谷間,從火車站走到那裡,沿途都是泥巴路,不像現在的路都有鋪上柏油,更誇張的是,整條路竟然連一盞照明也沒有,路旁緊鄰先人的墳墓和地藏菩薩石像,靠近山腳的地方設有稻荷神社,是當地民居用來拜狐仙的。廁所是簡陋的舊式茅坑,搭建在屋後綠葉扶疏、苔蘚鮮潤的地方,晚上都不敢喝太多水,因為那裡實在太陰森,不敢一個人去上廁所。」他還說:「最喜歡在半夜三更躲在棉被裡,拿著手電筒,讀著水木茂的妖怪圖鑑,感覺真是恐怖到了極點那種說不上來的詭異氛圍……」

 希望這本《世界妖怪事典》也能如此深刻烙印在讀者們的腦海中。

 2004年6月6日 於讀完《羅德斯島戰記》第一部炎之魔神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