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物整理商看見了



只有你可以喊疼我的名字,只有你
可以把我的名字喊得比根針還要細
只有你可以把我的骨頭直接喊進你的骨頭裡
只有你可以喊出我的血管裡的雜音和馬蹄
只有你可以把整個的我從皮膚裡喊出來
只有你可以喊出舌頭上的狼群和豹子
世界何其遼闊--只有你
可以把我一寸一寸喊死


--大衛的詩 2007.10.06 詩生活網站


 
文/銀色快手


 原以為書中的內容會像小川洋子《無名指的標本》那樣,把美好的過往記憶歸納分類存檔製作成標本;原以為可以透過遺物整理商的眼睛看見形形色色的遺物,或像是禮儀師協同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會發生許多出人意表的戲劇化情節,結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令我大失所望。事實上,這本書充其量不過是遺物整理商的工作筆記,直白陳述沒有添加任何材料,並不如小說般精采,如果想看更精采的內容,不如去租書店找找富田安紀子參考《遺物整理商看見了》為藍本構想的漫畫《超異能感應》。


 說是遺物整理商,不如說是死亡現場清潔公司。這是日本新興的賺錢行業,活人的錢能賺,死人的錢當然也能賺,只要願意摒棄對屍體的顧忌與嫌惡感,就有機會迎接大把的鈔票存入銀行的戶頭。謹守簡單的原則,不要去過問太多關於往生者的故事背景,按部就班把死亡現場清潔徹底不留痕跡才是王道!


 會把這本書當作獵奇讀物不是沒有道理的,整本書的內容就是在解說如何把凶宅整理成完全看不出死過人的樣子,好讓房東有信心貼出吉屋招租的告示,或交由不動產業者轉讓售出,光是這點就教人頭皮發麻,彰化縣二林鎮洪若潭一家五口命案、桃園縣長劉邦友血案還記憶猶新吧, 他們生前的寓所重新整理過後,煥然一新依然有人願意住進去,對於曾經死過人的地方絲毫不介意。


 不過,能夠如此欣然接受的人依然是少數派,大多數的人對於住在這樣的空間,還是有所顧忌,深怕惡夢連連、靈異頻傳、久病纏身、衰神上身。但遺物整理商也是本書的作者吉田太一卻已經是司空見慣了,因為工作上的環境就是如此,承接了案主的委託,硬著頭皮咬緊牙關也要把工作做好,這就是日本人的敬業精神。


 原是搬家公司老闆的吉田太一,有一回靈光乍現,把腦筋動到了往生者身上,為了因應愈來愈多的遺物整理需求,才會成立專業的遺物整理公司,替往生者搬家到天國。而日本真實的現況是,如果死者是自然死亡,並非他殺案件,警方是不會動手清理死亡現場,必須由死者家屬出面處理後續狀況,但是一般人面臨突如其來的噩耗,悲傷之餘那還有能力親力親為處理這些瑣事,更何況根本沒有任何處理的經驗只好通知殯葬業者找人來幫忙,更多的人覺得事不關己,乾脆來個相應不理,害得屋主苦不堪言,迫於街坊鄰居的壓力只好自掏腰包,委託遺物整理公司來處理。


 源源不絕的商機背後,隱藏著日本社會的人際崩壞、高齡化老年安養問題以及每年多達四萬人的自殺案例,不禁要問日本社會到底生了什麼病?


 田口蘭迪在《連消費都不再有快感》書中提及一位不愛倒垃圾的陪酒小姐,整棟房子到處都是四處撿來的垃圾,問她為什麼要囤積這麼多的垃圾,難道不覺得很髒、很不舒服嗎?陪酒小姐回答說:「嗯~是會覺得很髒。可是要處理的話,總覺得很麻煩呢。每次回到家,就好像發條斷了一樣,什麼事都不想做。渾身又懶又倦的那種感覺。再說,房間亂一點,心情會比較平靜。」


 這種境況不正是松子晚年的寫照嗎?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裡,決定放棄一切生存意志,放棄找人陪伴的松子,每天就是吃喝睡,昔日的美女變成臃腫肥胖的老太婆,垃圾袋堆滿了房間,臭氣薰天也不以為意,唯一陪伴她的只有電視頻道,寂寞和空虛佔據她的心靈,最後不明不白的死去,負責整理她遺物的竟是未曾謀面的侄子。


 《遺物整理商看見了》也記錄了一則案例,往生者八年來不曾倒過垃圾,偌大的豪宅堆的全是腐爛發臭垃圾袋、從未清理過的流質廚餘、貓和狗的排泄物,惡臭一絲絲侵入毛細孔,讓人無法呼吸,甚至掩蓋了屍臭,連嗅覺敏感的作者也沒聞到,因為蟑螂、老鼠的惡臭已遠遠凌駕其上,將近八十歲的老婦人,擁有一輩子也花不完的財富卻選擇居住在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真是不可思議啊!


 相反地,當我決心從十坪小套房搬到桃園的透天厝,可是狠下心來丟棄許多陪伴我多年的東西,只帶走必備的電器用品,此外的書和衣服分別裝箱,只花了半天的時間完成,其餘都扔到社區的資源回收處,讓清潔人員去傷腦筋。接下來還幫忙老媽搬家,她的東西更是多到不可思議,我很認真讀完辰巳渚所寫的《丟棄的藝術》( 時報出版 )有種大澈大悟的心境,搬家對我來說正是清空人生殘餘與污漬最好的運動,書中有句名言:「真正豐富的生活,就從學會丟棄開始!」


 但遺物整理商必須要先徵詢家屬的同意,才能確定哪些遺物要拿去供養火化,哪些遺物要寄回往生者親屬的家中,除了值錢的物品之外,他們要先估價,再逐步進行清理、清潔和清運的動作,當然也會遇到遺產分配有爭議的兄弟們、急欲變賣房子來還債的兒子、受不了往生者怪異性癖好的前妻、無論如何不願意承接母親遺物的絕情兒子,委託人當中竟然還有殺害往生者的殺人兇手。與其說從遺物整理商那裡讀取他每次的工作週記,不如說藉著遺物整理商之眼,看盡形形色色委託人不同的心情,遺憾、埋怨、憤恨、猜忌、惶惑、恐懼、無奈或感傷,幾乎是人生百態的縮影。


 作者一再地強調「孤獨死」的案例,與日俱增,認為人應該是群體生活的動物,不該孤孤單單的獨活在世上。說穿了,《遺物整理商看見了》幾乎等於46篇勸世文的合輯,要大家珍惜身邊的親友,多關心他們,不要讓他們孤孤單單的死去,光是「孤獨死」這個名詞,整本書就出現了五十次之多,日本高齡化的趨向以及冷漠的社會人際網絡,才是致命的原兇!


 雖然少了預期心理中的靈異事件,也沒有看見遺物整理商有沒有在死亡現場找到寶物,我個人還是覺得這本書挺妙的,可以看到很多日本人偽善的嘴臉下,每日生活必須面臨的集體壓力,這部分作者倒是毫無保留的,原封不動展現在讀者面前,很多看似平和的表象,其實它的背後早已腐爛發臭,只是當事人佯裝若無其事而已,這就是問題所在吧,日本人也很會粉飾太平的,畢竟日子總是要過的嘛!


 提到死亡,我還想起了幾本書,下次有機會再跟各位分享,比方像是大江健三郎《死者的傲氣》(台灣東販)描寫幫忙把遺體浸泡在福馬林池中的打工大學生心境;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名女子》(洪範書店),描寫在殯儀館幫往生者化妝的女人難以及企的愛情;家中從事殯葬業,親身體認死亡哲學的詩人湯瑪斯‧林區的《死亡見證》(時報出版);小川洋子描寫生與死的交界,詩意盎然的《婆羅門的埋葬》(木馬文化);還有解說處理遺體的習俗《中世紀有關死亡的生活》(山東畫報出版社);有趣的人體雜學報告《不過是具屍體》(時報出版);法醫鑑識報告《死亡解剖檯》(商周出版);人類學家比爾.巴斯的人體實驗室《死亡翻譯人》(臉譜出版)。這些書當然都比《遺物整理商看見了》來得有趣多了,不過它們卻無法像《遺物整理商看見了》讓我們得以管窺日本人真實的一面,對狂熱讀者如我而言,彷彿上了一課另類的生死學,也算是意外的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