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人因為仇恨和強烈的執念,靈魂出竅化為怨靈

 

撰文:銀色快手(妖怪文化/奇幻文學評論家)

原刊登於《幼獅少年》八月號

(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輪迴轉世的宗教觀

結合中國道教與佛教東傳相互融合後所發展出來「輪迴轉世」的宗教觀,自古以來主宰了東方人對於生死的看法。一般咸信人死後仍有靈魂,《說文解字》有云:人所歸為鬼,死後的靈魂如果沒有順利投胎轉世,墮入六道輪迴(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餓鬼道、畜牲道、地獄道),就會變成無所依歸的孤魂野鬼,飄蕩人間不忍離去。像是日本有所謂的「地縛靈」,就是死後沒有得到解脫或有冤難伸的怨靈。

 

中元普渡與鬼共桌

日本相當重視佛教傳統,七月十五日這天在各地舉行「盂蘭盆」法會,會中為呈放供品的盆棚做裝飾,點上白色燈籠,並進行掃墓的活動以迎接祖靈,黃昏的時候,還要記得在自家門口點燃迎靈之火免得死去的親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家。

依據習俗,在進行法會的三天之內,必須吃齋(日本人稱之為精進料理),魚和肉暫時都不能吃,因為那是給亡靈享用的。也有類似台灣的「放水燈」以及燃燒燈籠的習俗,在京都甚至還有火燒山的祭儀(大文字祭),這一連串的活動名為「盆祭」,即日本人的中元節。

現代的日本人也會選在這一天,在朋友或親人之間相互饋贈禮品,或誦經歌舞,迎死靈送孤魂,稱作「盆踊」。他們的中元節雖保留了供養死靈、慎終追遠的心意,但形式上不再令人有森然怖慄之感,反被載歌載舞的熱鬧氣氛所取代。


日本的惡鬼與幽靈

其實在日本人的眼中,鬼和幽靈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俗稱的惡鬼有血肉之軀,頭上長角,面目猙獰,通常有青鬼和赤鬼之分。在民間故事當中,「鬼」是流傳相當普遍的妖怪,比方說「桃太郎傳說」中被討伐的惡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日本人的祖先認為暴風雨、傳染病等危害人類的各種災禍,都是惡鬼所為。因此,每到春分的夜裡,人們還是會一邊口中喃喃唸著「鬼在外、福在內」(鬼到外面去把福迎進來)一邊從屋內朝屋外撒綠豆,意味著將各種災難趕出去。

中國人所說的鬼,在日本稱之為「幽靈」。小時候常看哆啦A夢(小叮噹)的卡通,每次大雄做虧心事,最怕半夜裡戴著白色三角頭巾的幽靈來找他,這是我對「幽靈」最初的印象。「幽靈」是死者以生前的模樣出現在人世間的形象。如果人以外的生物,比方說民間故事裡幻化成人形的狐狸和老貓,或是櫻樹的精靈幻化成女孩,這些都不是幽靈,而是屬於妖怪的範疇。



生靈與死靈的區別

假使活著的人因為仇恨和強烈的執念,靈魂出竅化為怨靈,分身到別的地方害人,則叫做「生靈」,在平安物語與能劇之中經常可見像是《源氏物語》生性風流的光源氏被六條御息所夫人的生靈糾纏。而枉死者聚集的冤氣,則有可能化為「死靈」附在活人的身上,招致疾病纏身或作祟搗亂,弄得一家雞犬不寧。

 

妖怪與幽靈的差異

日本的民俗學者柳田國男,主張應該要把妖怪和幽靈作明確的區分,在當時掀起了學術界的爭議,柳田教授在昭和十一年(1936)發表名為《妖怪談義》的論文,從三個部分來作區分:

第一,妖怪出現的場所是固定的,幽靈則是出沒不定,無論哪裡都會出現。誰要是靠近它的地盤,誰就倒霉。

第二,妖怪不會選擇特定的對象現身,所以只要妖怪出現了,在場的人都可以看得見;幽靈則會選擇特定的對象現身,所以在鬧鬼的房子裡,不見得每個人都看得見幽靈。

第三,妖怪出現的時刻多半在傍晚和黎明破曉前的時分,這個時間帶,俗稱「逢魔之刻」,遇見妖怪的頻率特別高。幽靈則通常在丑時,也就是三更半夜裡出現。

結論是妖怪比較具有地域性觀念,拘泥於特定的場所出沒,幽靈則是以特定對象作為目標,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幽靈(鬼魂)通常是為了復仇,或前世遺願未了,需要陽世的活人協助,一償宿願。

若是有興趣研究鬼/妖怪與幽靈外形上的差異,只要將土佐光信的《百鬼夜行繪卷》、鳥山石燕的《畫圖百鬼夜行》拿來與河鍋曉齋葛飾北齋、歌川國芳等人所繪製的「幽靈肉筆畫」比較就可以一目瞭然。

 

百物語接力怪談會

江戶時代的日本,流行一種叫做「百物語」的遊戲。

就是半夜裡幾個朋友聚在一起,點起許多蠟燭,大家輪流說鬼故事,感受恐怖的氣氛。

據說,當第一百根蠟燭熄滅時,就會發生怪事……

所以往往說故事的人會心裡有個警惕,輪到自己說故事的時候,千萬不要變成最後一個,因為不知道說完第一百個故事的時候,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每次說到第九十九個,就會立即打住,沒有人敢再繼續說下去,所以誰也不敢去碰觸這項禁忌。

這種遊戲其實是源自古代集體召喚鬼魂的宗教儀式,如今演變成試膽大會的故事接力賽。東販出版的兩本《新耳袋》,內容講述出現在不合時宜場所鬼魂的故事,每本書中都蒐集了九十九個現代怪談,有些被改編成漫畫,收錄在恐怖大師伊藤潤二的短篇集《禁入空間》,有機會可以去找來看,在夜裡試試自己的膽量到底有多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