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色快手

日文漢字「浮浪者」ふろうしゃ在字典的解釋是:沒有職業,居無定所,成天四處晃蕩的人,中文翻「無業遊民」、「街友」或「流浪漢」。「浮浪者」其實是一種歧視用語,就好像從前的人會說「乞丐」或「要飯的」是同樣的感覺,現在日本的大眾傳媒多以「ホームレス」homeless這個較為中性的「外來語」稱呼這些徘徊在街道上的社會邊緣人,但是我覺得「浮浪者」滿好聽的,拿來直接使用在中文裡也不覺得奇怪,還有幾分在塵世間飄蕩浮沉的浪漫味道,隔了一座海洋,漢字的感覺完全不同。


我在歐洲自助旅行的時候,常看見一些街友倒臥在地鐵站、馬路旁、公園座椅上,為避免遊民躺在上面睡覺,還特意設計出中間有兩道鐵製扶手的三人座椅。日本東京的商店街(上頭有遮雨篷設計的街道)店家在晚間打烊的時候,也會在門口放置瓦楞紙的牌子上面寫著「禁止在此睡覺」的字樣,很奇妙的是,我在深夜裡經過的時候,的確沒有遊民躺在上面,看來有禮貌的日本人,連遊民也懂得謹守分寸,不給別人添麻煩。

令我驚訝的是,日本的浮浪者實在是超專業的,他們有的擁有自己的腳踏車,上面用超市的那種大型購物袋掛滿了各種民生用品,有的擁有自己的推車(不曉得從哪裡撿來的),有的擁有自己的菜籃車,同樣也是裝衣物、被單和民生用品,找到安穩的地方就開始築巢,有的人會在大樓之間的防火巷弄或狹縫中求生存,有的人會住在橋墩下或是無人看管的地下道。

其中最專業的,是懂得在商店或超市蒐集扎實的瓦楞紙箱,到了晚間要睡覺的時候,把它們組合成可以遮風避雨的小屋,而且完全不需要任何膠帶固定住,絕對結實穩固。有一次我在新宿附近的公園裡,差不多是晚上九點半左右,忽然來了一群人,手中拿著很多壓扁的瓦楞紙箱,就在原地攤開來,每個人很熟練地開始建造他們晚上要睡覺的小屋,當時我看傻了眼,他們動作相當俐落確實,沒有絲毫浪費力氣的感覺,像是參照著看不見的說明書,把那些紙箱迅速搭建成浮浪者們的小屋聚落。

如果你看過今敏導演的動畫片《東京教父》也許更能體會我所形容的景象。無論社會多進步,都市多麼現代化,依然避免不了街頭存在的遊民問題,他們是這個城市裡繁榮景象的另一面,有人因為無法討生活、長期失業、離鄉背井或種種家庭因素,被迫或自願成為遊民,我相信只要與他們懇談,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段曲折的人生故事,是比虛構的小說更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人們總會對遊民以及他們身上散發的惡臭感到不舒服、噁心,不自覺顯露出鄙夷的表情,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我們仍然必須尊重他們的生存空間,不能任意對他們噴水,那是一種非常惡質的對於人的輕蔑與侮辱。

日本的浮浪者,在我的眼中,亦是高度自制力的個體,他們也懂得如何在城市中,不倚賴他人的情況下,好好活下去。即使在社會救助體系正常運作下,也無法取得資源的浮浪者,顯出這城市截然不同的人間風景。有一回,我在大阪的心齋橋藥妝店前,看見一名中年浮浪者,在公共電話亭旁邊人行道上,緊貼著馬路的邊線,睡得好香好甜,不知為何,覺得非常感動,像是一名浮沉在人世間的修行者,簡單的超商垃圾桶內的被扔掉的食物能果腹就好,在外頭不要感冒身體健康就好,繼續他的浮浪生涯,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初發表於聯合報副刊 2013.06.04

銀色快手的臉書專頁
電郵 miserneo@gmail.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